- 发布日期:2024-10-05 13:07 点击次数:184
■编者按
独角兽企业,即估值超10亿美元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,既是新经济新动能的典型代表,也是衡量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指标。
今年,恰逢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发布五周年,南方日报、南方+客户端调研采访总部位于大湾区的独角兽企业,回溯其成长历程,切片式剖析其成长内外因与现实困境,为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观察视角。
5月21日,小鹏汽车(以下简称“小鹏”)公布最新财务数据,一季度总交付量为21821辆,同比增长19.7%。
这组数据暗藏隐忧:一方面,小鹏增速不及行业综合水平,一季度新能源车零售177.4万辆,同比增长34.7%;另一方面,其一季度销量环比“腰斩”,前四个月累计交付量仅完成目标的11.1%,若照此推算,今年目标完成率仅一半左右。
“和互联网创业不同,我在汽车行业的经验是:好的时候不要过分认为自己聪明,不好的时候实际上绝大部分问题也不是竞争和他人,核心要自省。”在财报发布前5天,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句话。
历经十载,小鹏的高速成长既得益于政策春风、产业变革,亦归因于自我反省与技术变革。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加速白热化,眼看进入“困局”的小鹏何以脱困?
●南方日报记者郜小平拱千舒
小鹏“掉队”
在最新的4月销量战报中,小鹏汽车销量为9393辆,居新势力中第七位,不仅和曾同属新势力造车第一阵营的“蔚小理”拉开了差距——理想汽车、蔚来汽车销量分别为2.5万、1.5万辆,也面临新入局者的挑战——小米汽车首月销量直接挺进前十名之中,为7058辆。小鹏汽车与小米汽车用户高度重叠,网友戏称“既生瑜何生亮”。
两个月前,小米首场汽车发布会现场,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中途离场。网上随即出现表情包,调侃小米SU7给小鹏汽车带来的压力,“赶回去改P8售价方案了”,暗示小米SU7与小鹏P7形成了正面直接竞争。
前有标兵,后有追兵,让小鹏汽车倍感压力。谁还记得小鹏汽车曾经有多风光?
小鹏汽车于2020年8月登陆纽交所,并于次年7月挂牌香港联交所,完成了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两地上市。
2021年9月,小鹏汽车共交付10412台,成为新造车势力中第一家月交付过万的企业。
蔚来、小鹏和理想三家车企利用稍纵即逝的新势力造车窗口,率先跑出来并形成了“蔚小理”阵营。也是这一年,小鹏以汽车总交付量98155辆的成绩,拿下造车新势力“销冠”,成为耀眼的新贵。
相比其它两家瞄准的是30万-50万元的价格区间,逐步建立了高端品牌形象,小鹏汽车错位竞争,面向的是20万-30万元的价格区间,进入的是容量最大的市场。
小鹏抓住了先发优势,但隐患也悄然埋下——“新入局者,先进入高端市场,竞争少一些,而不是首选最激烈市场,品牌再往上走就很难了。”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一名副教授如是说。
“平价走量,高价走润”,这是企业向C端销售产品的两种模式。如果品牌不足以拥有较强溢价能力,薄利多销,以量取胜,也是一种破局方式。汽车产业强调规模效应,有量才有足够的能力控制成本,这也是各大车企在意销量的主要原因。
但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,被外界视为小鹏迷失了自我。
2021年,定位高端轿跑车型的“明星产品”P7,贡献了当年小鹏61.7%的销量,交付超6万台,为小鹏开了一个好头。
2021年9月小鹏发布旗P5车系,定位为家用轿车,并支持城市导航辅助系统功能,未来将向全国城市开放。
结果,技术的复杂性,让P5不仅没能如约开放,P7车主也坐不住了,认为小鹏汽车抛弃老用户。
但何小鹏似乎并没有太多担心,他的信心来自于即将上线的五座智能SUV G9。
“这将会是50万以内最好的SUV。”2022年6月,G9上市,何小鹏在微博中胸有成竹说道。
然而,现实走向偏离了预计轨道,混乱的SKU(配置种类)招致消费者质疑。上市当月,G9销量仅有184台,此后一度处于低谷徘徊。
“小鹏汽车缺少精耕细作,始终没找到合适的细分市场。”上述华工人士分析,小鹏汽车没有一款持续热销的产品来稳住自己的基本盘。
相比之下,蔚来和理想汽车就更聚焦,很长一段时间凭单一爆款车型支撑销量。
如果说蔚来主攻换电、豪华,理想专注增程式“奶爸车”,小鹏则主打智能化。当其它车企发力智能化和辅助功能时,小鹏汽车差异化优势不再鲜明。
分兵作战
在掉队之前,何小鹏在做什么呢?
爆款车P7面世后,何小鹏减少出现在车辆开发会议的频次。据媒体报道称,遇到电池、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短缺,需要公司掌舵人出面时,时常找不到何小鹏的身影——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在飞行汽车和机器人业务。
何小鹏把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“天上地下”那一套产品都学了个遍。
2020年9月,何小鹏投资、控股小鹏汇天;2021年9月,何小鹏担任董事长的创业公司“鹏行智能”正式亮相并发布了四足机器人。
何小鹏表示,AI汽车和机器人在非常多的技术和能力上,完全是互补的,甚至有部分是一致的。
比如,人形机器人跟新能源汽车,共用了许多相似的供应链,比如电池、芯片、传感器、自动驾驶等,可以实现供应链迁移。
曾经小鹏汽车引以为傲的智能化标签,让何小鹏试图完善科技生态圈。然而,无论是人形机器人,还是飞行汽车,商业化落地依然还需要时间。
故事虽好,但真的很“烧钱”。从市场前景来看,这些布局有一定的战略价值,但聚焦主航道,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,才是面对危机的生存之道。
在海朋资本创始人、赛道战略专家赵剑海看来,小米手机刚创办时,喊出的口号是“极致”“快”,极致就是极度专注,至少在创办小米手机的那几年,雷军是非常专注手机这一件事,并不是同时做很多事。
在越发“内卷”的汽车市场,几乎没有任何一块空白市场没有被填满。小鹏汽车面临的处境,也愈发艰难。
此次北京车展上,小鹏汽车展出了一系列自家产品,上到家轿、轿跑下到SUV,产品矩阵整整齐齐,覆盖了各种用车需求。然而,6款车型月销量不足万辆,定价也飘忽不定,从10万元到40万元,每一档都有。
价格战压力下,兼之高端化路线不顺,小鹏汽车又开始向下兼容,发布全新子品牌MONA,首款车型预计售价15万元,定位为紧凑型纯电动轿车。
“总觉得小鹏汽车要抓住新的稻草来救自己。”赵剑海说,小鹏汽车一直处于分兵作战,这不见得不对,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源。
铁腕治理
何小鹏再也无法“无为而治”。
出身互联网,何小鹏提供了一个更宽松的氛围,给各个业务线最大的自主权,让他们能够放开拳脚,即便面对矛盾冲突,也是通过委婉方式解决。
先立后破,一年多前小鹏汽车引进了被誉为中国汽车圈“铁娘子”的长城汽车原总裁王凤英,开始铁腕改革抓反腐、降成本。
小鹏汽车缺乏汽车硬件的专业高管,连座椅成本都搞不清楚,但王凤英一听就知道成本高了上千元。
从3个人开始创业,到2020年千人级别的规模,再到2022年2万人级别的规模,小鹏汽车发展得很快,但也不可避免出现“大企业病”。
“山头林立”是小鹏汽车此前长期存在的问题。由于员工来源不同,小鹏汽车内部涌现了许多利益复杂的小团体,如“一汽系”(动力总成中心)、“广汽系”(技术中心)、“UC系”(互联网中心)等等,形成了“部门墙”。
何小鹏在总结G9上市失利原因时就提到,渠道上管理混乱,内耗严重;组织上,营销服缺乏有效拉通。
于是,一场大刀阔斧组织架构调整、刀刃向内反腐的变革在内部疾风骤雨般展开,成为小鹏汽车重振的关键一步。2022年,小鹏汽车财报中的12个高管,到2023年9月,仅剩下2位。
如果说邀请王凤英以及众多传统车企高管加盟,是解决自身的造车专业化问题,那么,与大众联姻,则是从市场层面,寻求外援。
今年北京车展上,小鹏汽车展台紧挨大众汽车,展现了双方亲密无间的合作。此次双方合作颇丰,大众中国宣布联手小鹏汽车,研发全新的准中央电子电气架构——CEA(中国电子电气架构)。
双方的合作,让外界看到了小鹏技术变现的可能,如一季度平台软件收入就超过了1亿元。尽管这种模式还不是汽车业的主流,但也能在资本市场带来更丰富的想象空间。
数据显示,在销量没有显著增长、且市场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,小鹏汽车毛利率大幅提升至12.9%,同比提升11.2个百分点,环比提升6.7个百分点。
小鹏汽车的变革,依然将推向深水区。“不过,也许王凤英更擅长具体的管理和执行,关乎战略走向的问题,终究还是要何小鹏自己做出判断。”赵剑海说。

统筹:周人果策划:陈韩晖
■进化视点
忘掉“新势力”身份
当互联网和传统造车界限越来越模糊,新势力们何以自处?
企业转型专家、“汽车新四化”产业研究者杨继刚对此的观察是:“新势力的身份已成往事,小鹏要正经造车。”
一度,新势力跨界造车还是一股热潮,互联网思维大有颠覆造车理念,快速迭代的新能源汽车行业,都只想快马加鞭,恨不得把互联网那一套“小步快跑、快速迭代”的理念移植到造车中来,甚至不同产品之间形成赛马机制。
与此同时,大象转身,也可以快,传统车企携体系优势,快速切入到新能源市场,吉利集团旗下的极氪汽车、广汽集团旗下的埃安,乃至比亚迪等,都已如鲶鱼入场。
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发展早已摆脱野蛮生长,“亏钱赚流量上市套现”的游戏已玩不下去了。小鹏汽车引入王凤英加盟,全面负责产品的规划、产品矩阵及销售体系,其实就是在向传统车企学习管理,在保证扩张和研发实力的同时,尽可能降低亏损,实现业绩增长。
即便是擅长互联网营销的小米汽车,首款产品初战告捷,本质上是源于其做出了一款还不错的产品,而这款产品背后的根源在于小米在设计、研发、供应链与品控等领域长期沉淀出来的系统性能力。
正如何小鹏的自我反省配资平台股票,造车是长跑,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是大忌,行稳致远,追求多边形战士的复利增长才是大机会。有过辉煌时期,也有低谷阶段,不为短期利益所左右,是小鹏汽车眼下该思考的。
- 股票配资月息 小鹏汽车肇庆工厂 年内投产新车型2024-07-29